安树伟:拓展我国区域发展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0-12-23

本文为安树伟教授在“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2020年年会”发言的主要观点。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取得了长期高速经济增长和大规模城镇化的辉煌成就。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持续加大,各地区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将继续演变,社会经济与自然基础之间的匹配和适应关系更趋于复杂。中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无法按照目前的态势均衡地延伸下去,各地区不可能都使GDP以同样速度翻番下去,全国及各地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及其与支撑体系要素间的匹配关系将更加千差万别。

在这种背景下,拓展我国区域发展新空间就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我国区域发展的三代发展空间

区域发展新空间是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强、经济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经济发展动力充足、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够集聚更多的人口和产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育和发展,可以有效地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区域。
 
区域发展新空间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从狭义看,区域发展新空间主要指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承载区域,也是我国新一轮经济调整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主要区域。
 
从广义上看,区域发展新空间不仅包括狭义的区域发展新空间,还包括第一代区域发展空间,即发育相对成熟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沿海三大城市群;潜在区域发展新空间(即第三代区域发展空间),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以省际交界地区、省内部分连片地区为主,也包括兰州及其周边地区、银川及其周边地区、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海洋空间也是我国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海洋发展空间界定为我国内水和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及其他管辖海域。


二、拓展我国区域发展新空间的总体思路

拓展我国区域发展新空间,要以“轴带引领、城市群(都市圈)支撑、群区耦合、陆海统筹、梯次推进”为重点,形成区域发展空间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
 
第一,轴带引领,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在已形成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和包昆经济带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渤(海湾)(内)蒙(古)新(疆)经济带、珠江(三角洲)-西江经济带和沿边经济带,形成“三纵四横一沿边”的国土空间开发主骨架。
 
第二,城市群(都市圈)支撑,形成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形态。
 
第三,群区耦合,完善城市群与经济区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城市群自身的扩展效应、作为增长极的带动效应、城市群核心城市连接形成发展轴的拓展效应、网络化的结构效应带动经济区发展。
 
第四,陆海统筹,全方位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顺应海洋开发全球化趋势,推动国家发展战略由“以陆为主”向“倚陆向海、陆海并重”转变,迈向全球大洋,增强我国在全球海洋开发和公益服务中的能力与话语权。
 
第五,梯次推进,形成“第一代区域发展空间-区域发展新空间-潜在区域发展新空间”的接力态势,把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接力棒”有序地传递下去,以共同支撑未来我国经济的中速平稳增长。


三、拓展我国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对策建议

第一,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不同地区和不同城市新旧动能同步转换、差异引导的角度,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区域间、城市间深度合作;通过创新链引导要素链、产业链实现跨区域、跨城市整合配置,推动东部与中西部、东北地区等跨区域之间,不同省份之间,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城市之间实现新旧动能有序更替和同步转换。
 
第二,引导产业在区域和城市间实现有序转移。积极引导第一代区域发展空间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等产业向区域发展新空间、潜在区域发展新空间有序转移。把握不同类型区域发展空间之间转换接续的空间和机遇,加强对各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布局的分类指导,加快东西部地区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城市群内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载体。
 
第三,积极拓展海洋发展新空间。继续推进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推进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深海科技平台的建设,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等。优先推动海峡两岸在油气和渔业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及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国外海洋大国强国的合作。有选择地设立若干陆海统筹发展示范区,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加快发展,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