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以城市为主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0-09-24

2020年8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举行。

下面系杨开忠教授发言要点。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先后开创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并正在开创智能时代。这带来了人类社会巨大进步,使人类成为地球系统变化的主导力量,令地球由“全新世”进入人类主导的“人类世(Anthropocene)”。人类世是新的地质纪元,2000年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约瑟夫·克鲁岑(Paul Jozef Crutzen)首先指出,2019年国际地层委员会人类世工作小组明确其始于20世纪中叶。


人类世对人类既是挑战,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生态破坏的威胁;又是机遇,人类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创造一个美好的地球。为了应对生态危机、营造美好人类世,人类必须抓住机遇,加速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类文明生态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和经济增长国、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第一大碳排放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人类文明生态转型、建设美好人类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无疑要落脚在地表空间,而且,这个落脚落得好不好,对生态文明兴衰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决定作用,因而,空间组织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空间组织,十分强调建设美丽地球、美丽国土、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2015年习近平主持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生态文明空间组织上升为制度,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是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两大支柱;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份全国国土规划——《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提出打造一个安全、和谐、开发、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的国土开发格局。2019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并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用怎样的实质性方法在空间上组织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呢?最近几年来,我在不同场合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流域圈为基础,开发和实施基于流域圈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这是从面状地域角度提出的主张。鉴于城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日益突出的主体地位及其直接影响远远超越城市边界的事实,在这里,我想从点状地域角度提出另一种与基于流域圈互补的方法,这就是以城市为主导的生态文明体系解决方案。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城市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L Glaeser,1967-)曾指出的,高密度城市生活有利于生态保护。因此,城市缓和了工业文明对生态的冲击。可以讲,没有城市这一伟大发明,工业革命将带来比现今更加严重的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类文明生态转型,营造美丽人类世,更要依靠城市转型,以城市为主导。为什么呢?撇开抽象的经济理论不论,我个人以为,从经验角度来看,这主要是:


首先,城市已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主体形式。经过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城市人口已成为日益重要的人类主要部分。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0.6%。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0%以上。另外,我个人估计到205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80%左右。从世界来看,根据联合国《2018年版世界城镇化展望》,目前世城镇化率已超过55%以上,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至68%。这意味着,城市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共生日益突出的主要形态。生态文明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类创造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这自然要求在地域上以聚集了绝大多数人口的城市为中心。


其次,城市在人与自然共生空间组织中起支配作用。地球系统是一个巨大的人地要素、空间、时间三维耦合的有机体系。一个地方生态文不文明、生态文明水平高低不仅要看对当地生态冲击的大小,而且要看是对全域、全球生态冲击的大小,一个地方的居民,在享受当地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时,也要避免给其他地方的居民带来不利的影响。城市已经成为自然和人工系统有机结合的整个地球物质循环体系的主导性人类力量,这不仅是因为城市系统已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主体形式,是城市系统范围内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风险的主要驱动力;而且是因为城市系统经由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前向、后向、旁侧联系,支配着近、中、远程物质循环剧烈程度和性质,从而对广域、全域和全球生态系统产生冲击,并由此成为广域、全域和全球产生和应对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风险的支配中心。正如联合国《新城市议程(New Urban Agenda)》所指出的,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城市为主导。


第三, 城市创新是驱动人类文明转型的核心引擎。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人类文明生态转型、建设美好人类世,增加要素投入、用好规模经济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增加生态用水、用地、用工,要生态设施建设规模要适度。然而,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核心和关键靠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强大动力的全面创新来驱动。


面对面交流是激发新思想、新知识最重要的投入。城市人口密度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多,这使得新思想、新知识比高度集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更高程度地集聚在城市,城市是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强大动力的全面创新之中心。因此,作为全面创新的中心,城市是推动人类文明生态转型的核心引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城市为主导。


现在有一种倾向自觉不自觉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社会再生产末端,针对产生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保护、治理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在城市以外的自然地域。这种倾向割裂了社会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发展与保护、地域之间的互动与统一,实质上是“末端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再现,是肤浅和片面的,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质量、减缓生态危机,但既不符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不能根除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必须反对和摒弃这种倾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即将收官,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与现代化新征程相适应的、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应抓住这个机会,紧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并结合在我国实施联合国《新城市议程》的工作,确保以城市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城市新范式,大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努力建设绿色、低碳、循环、韧性、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城市,以更好地带动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