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专家谈“十四五”下的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28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协同发展如何在“十四五”时期继续向前推进?如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日前举行了北大首都智库云论坛。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专家表示,城市群建设应一步发挥北京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的作用,同时明确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以及中心城市的分工定位,实现错位发展、高质量发展。


有序疏解应考虑空间配置


问: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如何考虑空间因素?


李国平:世界级城市群往往规模巨大,城市密集,至少会有一个以上的特大城市,与若干个大城市组成庞大的、多核心的、多层次的城市群体,同时具有发达的区域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城市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高度一体化。


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首先要打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把北京、天津、石家庄几个城市圈做好,提高整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其次,明确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以及中心城市的分工定位。北京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金融和科技方面的支撑和引领,发展和提升以金融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有助于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系统推进首都减量发展,打造“一核两翼”的空间格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方面可缓解北京人口资源矛盾,同时可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在疏解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和空间的匹配。如果不考虑空间的匹配,产业可能“疏”了以后就“疏”没了,“疏”掉了,也就是死掉了。任何产业都对要素禀赋和成本有一定要求,所以一定要有空间概念,一定要明确中心城区干什么,外围地区干什么,周边地区干什么,当然需要区域间的联动。此外,减量不是说北京不发展,而是更有效率地发展,更高质量地发展。


培育有潜力的经济增长极


问: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存在哪些差距?


刘秉镰:六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发展现状与预期还有较大差距,任重而道远。从经济发展来看,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经济增速明显处于劣势。从区域角度来看,南北差距正在不断加大,京津冀地区需要快速成长为经济新高地。


首先,要瞄准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应当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总量。其次,培育有潜力的经济增长极。除了津唐石保等传统之外的,还应在空间上要培育更多的有潜力的经济增长极,比如雄安、沧州、廊坊、武清、临空经济区、河北自贸区等,以此支撑世界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第三,加快产业升级,构筑区域性产业协同机制。北京的科创能力很强,但是北京部分科技成果转移到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因此应充分运用北京科技创新优势,提高转化能力,延伸区域价值链。


城市群建设要有产业基础


问:三地制造业发展对于城市群建设有何意义?


武义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应当有世界级产业集群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集群及产业链的支撑。京津冀区域可精心谋划打造几条产业链。


一是以钢铁为基础的材料、金属制品、重型装备等世界级产业链产业集群。数据显示,钢铁是京津冀区域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一个产业,未来的京津冀城市群所发展的钢铁不是原来意义的中低端普通钢材,而是高端的、精品的、特殊用途的,并与上下游紧密衔接的。


二是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及零部件产业链。这个产业三地都有基础,而未来要发展的汽车不是普通的乘用车,而是要重点发展电动车、专用车。


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链条,该产业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虽有差距,但是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应基于首都北京的研发优势,天津的制造业基础、河北的空间和劳动力优势,在这些产业里面有更大作为,寻求更大突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以上及生物医药、食品和健康等领域有更大作为。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