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秀: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创新及其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14

白永秀: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创新及其重大意义


【摘 要】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这一理论的重大创新。不管是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或经济机制,都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从广义上说,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机制在一定场合是可以互相通用的。在三项基本经济制度中,所有制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反映所有制制度,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所有制制度和分配制度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创新体现在所有权制度、分配制度、微观体制、宏观体制、要素市场建设、环境培育六个方面,这一创新对促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深度结合、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机制以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位创新;平等互利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关系的基本元素在制度层面的反映和转化,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制度化,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及其决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性质及关系,经济制度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这也是过去学术界长期对经济制度的基本认识。在明确生产关系本质的基础上,面临如何有效组织和安排生产关系的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进而使经济制度的性质得以实现。因此,学者把经济体制看成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经济制度的外在表现和经济制度得以实现的具体方式,属于经济运行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或者资源配置模式。在此基础上,认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本质与形式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即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反映经济制度,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实现有机统一。从这一理论出发,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体制、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方式、调节形式和调节手段等。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看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把市场经济体制看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方式和方法等。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当前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地位的提升不仅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体现。这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之上的,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更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支撑和体制保障。那么,如何准确理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创新,既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无疑对持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里涉及到三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讨论:一是在概念方面,如何理解与这一定位变化相关的几个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这里主要指“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制度”“所有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概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如何全面、准确理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位的创新,具体有哪些创新内容;三是如何理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位创新的重大意义,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会产生哪些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学术界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及关系方面,邱海平认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对制度概念、体系等的创新,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他提出经济制度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共同构成的完整的经济制度体系,其中所有制制度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作用于所有制制度和分配制度;黄泰岩认为,在三项基本经济制度中,所有制制度是基础,分配制度是具体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机制;谢华育认为,所有制制度是根本制度,分配制度是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重要制度。关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方面,白永秀认为主要体现在地位的创新方面,具体表现在对制度地位、可持续发展地位、体制地位和精神地位四方面的提升,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宏观微观体制上;谢伏瞻认为,这一创新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上,具体表现在完善竞争制度、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关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位创新的重大意义方面,何自力认为,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位的创新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逻辑和发展历史逻辑的一致性,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渐趋完善、定性,在使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更加深厚的同时,对上层建筑的完善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为推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相应能力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已有研究虽然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伟大创新和重大意义的认识较为明了,但对两种不同地位——经济体制地位和基本经济制度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未进行深入鉴别与分析,对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创新及其重大意义的研究不够细致。为此,本文从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出发,深入研究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创新及其重大意义。


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几个概念及相互关系


这里涉及到两方面的概念及其关系:一是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即如何界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制度”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回答它们是不是不同的概念、有无差异的问题。二是与“制度”相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大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相互关系,回答它们是不是一个层次的制度、有无区别的问题。


(一)关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制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市场经济是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经济方式或者经济类型,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原始市场经济、古典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三个阶段。与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与手工生产力相适应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立,市场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一种过剩经济和销售经济。首先出现的市场经济是诞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出现的原始市场经济。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原始市场经济成为以手工生产力为基础,以单家独户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一种市场经济,经过漫长的发展取代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出现了古典市场经济,它是以机器生产力为基础,以单个厂商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政府采取不干预政策的一种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但古典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它固有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其引发的社会两极分化等弊端也暴露出来。马克思在批判古典市场经济的弊端中提出实行计划经济的设想,后来这一设想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实践,而在另一些工业革命发生早、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的国家,则通过对产权制度、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制度等宏观微观经济政策的全面改革调整,将古典市场经济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是以现代生产力为基础,以生产资料集团化、社会化、国家化为特征,既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又强调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经济形式。现代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带来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从市场经济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既是社会经济形式的调节手段,也是通过市场方式来管理经济的一种方法,更是经济主体的运行方式,市场经济体制实质就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机制、一种制度。但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区别性来看,三者在本质和变化的时间长短上存在区别。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体现生产关系的一般性和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在一定社会形态下只能存在同一类性质的经济制度,或者说只能存在互融、互存、互促的经济制度,比较而言是一个最为稳定的因素;而经济体制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多样性,是一个国家在较长时期存在的、从国家体制层面采取的经济制度的实现方式、方法和形式,也是比较稳定的因素;而经济机制则是一个国家在短期内、从国家政策层面采取的经济制度实现的方式、方法,比较而言是一个短期存在的因素。从联系性来看,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都是为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或者方式、方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广义的“制度安排”。从广义上说,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机制在一定场合是可以互相通用的,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


(二)关于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


正如前文所述,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机制或者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又称财产所有权制度,是指生产资料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所享有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处置等的权利规定。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生产资料原始公社公有制、奴隶社会私有制、封建社会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实现方式,这是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也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的制度总称。迄今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目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全会对分配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多劳多得,保护劳动所得并提高其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健全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三是丰富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的手段,重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四是协调不同收入群体的关系。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制度、收入分配制度都是制度层面的概念,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决定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而市场经济体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在现阶段,由于我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采取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权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也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深度结合的必然产物。


三、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创新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实现巨大提升的同时,在多个方面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进行了重要创新,特别是在所有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微观体制、宏观体制、要素市场建设和环境培育这六个方面均具有重大创新。


(一)在所有制方面,提出“三个制度”,再次强调“两个不动摇”与“两个健康”


第一,提出三种基本经济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坚持当前所有制制度和分配制度并存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优势,并将二者充分结合,以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有了三种基本经济制度: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会体现出来的最大的创新就是在世界共产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理论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伟大创新,这不但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实践的伟大创新,而且也是对国际社会共产主义运动作出的伟大贡献。从长远来看,这一创新对国际社会共产主义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强调“两个毫不动摇”。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长期态度。在公有制经济方面,《决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宏观上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中观上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等创新型措施;微观上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在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决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外部环境的改善上,通过对其发展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的规范与完善,来保证不同所有制主体在各方面的公平、平等。


第三,强调“两个健康”。这里的“两个健康”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决定》对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对法治环境的健全、政商关系政策体系的优化、相关制度的健全完善等来实现。《决定》对“两个健康”的再次强调不但具有系统性,而且在角度方面具有创新性,更重要的是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提出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加分配


《决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要素报酬机制的完善,即健全各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二是把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这里,数据首次作为生产要素出现在党的全会的决定中,并提出健全数据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总结中国4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提出的创新性方针和政策。


(三)在微观体制方面,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关于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问题,《决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论述:一是宏观上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优化结构布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五力”“三做”,即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数量上做大、质量上做优、实力上做强;二是中观上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三是微观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在这里,《决定》不但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有经济与国有资本改革发展的“五力”“三做”目标,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助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作用,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的中国特色,既为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微观基础,也为建设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微观基础。


(四)在宏观体制方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决定》在明确坚持三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强调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认为,这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下,根据深化改革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宏观体制方面强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准确、高效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优势和职能,在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保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三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优势的关键所在。


(五)在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决定》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从市场体系、竞争政策、产权保护、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制度建设措施:一是在市场体系上,要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公平竞争、生产许可、企业破产等相关制度;二是在竞争政策上,强调其基础地位,落实其审查制度,反对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市场行为;三是在产权保护上,要求产权保护制度注重公平的基本原则,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制度的完善;四是在要素市场上,强调构建以“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原则的要素市场制度建设;五是在资本市场上,强调基础制度建设,要求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决定》不但把重点放在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上,而且根据这两个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对二者的制度建设明确了不同的重点任务:要素市场强调的是“制度”建设重点,而资本市场强调的是“基础制度”建设重点。


(六)在环境方面,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三公一规律”的作用,即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决定》把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运行的重要条件来对待,通过良好的市场环境建设使市场经济的各种所有制主体都能依法、平等、公平、公正地使用资源要素、参与竞争以及得到法律保护。


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


从某种程度说,我国改革开放的40多年就是发展市场经济的40多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市场经济从体制的层面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有利于我们从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来看待市场经济。根据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从战略的高度可以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制度”三个台阶,这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两个台阶,今后要迈上“市场经济制度”这一新台阶。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和“体制”的层面来认识市场经济、对待市场经济,今后要更多地从“制度”层面认识市场经济,从“体制”上升到“制度”的层面来对待市场经济,处理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从更深层次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创新,对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征、促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深度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机制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特征的意义


过去学术界在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时,通常将二者的区别概括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收入分配方式、生产有无计划、生产过程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不同。我们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收入分配方式、生产有无计划等的不同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在区别,而生产过程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征。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即内在特征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的结合,它的内在特征是生产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其中,“平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互利”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利益要求,表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实现更有效、更深入的结合和互动。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从体制层面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层面,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特征——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并建立平等互利的实现机制。要建立“平等”的实现机制,一是把我国当前的所有制制度由基本经济制度层面转化为所有权的体制机制层面,从而通过党和政府的财产、金融、产业发展等政策转变为实践,并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二是把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由基本经济制度层面转化为分配体制机制层面,从而通过党和政府的税收、分配等政策转变为实践,从而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建立“互利”的实现机制,一是构建完善的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制度,并严格、规范、持续地发挥作用;二是培育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使之法制化、长效化。“平等”与“互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机制,就是三项基本经济制度统一的长效机制。


(二)对促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深度结合的意义


过去我们在理论上把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一种先进的、特有的社会制度,把具有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因素看成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先进的经济制度;而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在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占了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从而认为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并非社会主义的内在因素,而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不利用的一个外在因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形式上的结合,是浅层次的结合。尽管后来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事实上对这种观念有所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把市场经济体制也看成是经济制度,但无论是在中共会议上还是在党的文件上都没有明确表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体制层面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层面,有利于从本质上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深度地结合起来,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经济运行机制,优化经济调控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保证我国所有制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实现和完善。这一地位的上升反应了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内在因素,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本质的高度统一,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本质高度统一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模式。


(三)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机制的意义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虽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但要使这一基本制度在现实中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不懈努力。首要的是,需要构建这一制度的实现机制。根据全会相关论述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机制:


第一,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机制。要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处理好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在不同领域“进入与退出”的关系,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提振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培育企业家精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宏观层面,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微观层面,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健全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体制机制,为公有制经济提质增效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健全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随着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收入比重的增加,对资本市场、土地市场、产权市场等的健全和完善极为紧迫,只有健全的要素市场,才能形成合理的要素价格,从而形成市场评价贡献,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数据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出,因此要清晰界定数据的产权归属、规范数据的生产和使用、完善数据滥用的惩罚机制、明确数据的贡献市场评估机制以及数据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防止由大数据垄断而造成的对公平、平等、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的破坏,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个人隐私被侵犯。


第三,构建政府与市场协调运行机制。最基本的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作用和职能范围,明确规定政府该管理什么、该放手什么,从而将该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做到“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而服务的,其作用范围主要集中在社会发展和宏观经济层面,要发挥好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而市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其作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微观经济领域,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在保证国民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完善的服务,形成政府与市场宏微观互补、长短期结合、既相互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协调发展机制。


第四,构建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与工匠精神引领创新相结合的机制。全会从整体层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在个体层面再次强调工匠精神,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利用和对市场经济激发活力、创造力的独特优势的有效体现,并实现二者的深度结合,有利于从整体和个体两方面形成结合力促进创新。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将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与工匠精神引领创新发展有效结合,一是要发扬工匠精神,纠正发展中的粗放与短视行为;二是从国家财政、金融、税收等协同角度对科技创新形成激励相容的综合机制;三是健全个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存活率和竞争力。


第五,构建公平、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平、平等的市场环境是保证各类经济体之间平等获得资源、公平参与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纵然国家推出各项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对民营经济认识不到位、政府服务管理水平滞后、相关体制机制欠缺以及各项制度不完善,造成现实中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天生的不平等和后天发展环境的不对等。因此,一是完善各种要素市场建设,保证各类经济主体都能按照公平、公正、平等的基本原则获得资源、参与竞争;二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三是通过健全体制机制保证政府有效推进“两个健康”的政策初心可落实和可操作,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四)对于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我国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发展目的方面,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发展制度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发展机制方面,初步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发展模式方面,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模式,即资源高集中、发展高速度、生活高水平的“三高”特征;在发展水平方面,初步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在对外发展方面,初步取得了大国话语权的国际地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即改革理念、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体制、农业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相对滞后以及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市场经济体制上升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这对于我们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决定》的精神,今后我们要围绕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从以下八个方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在观念方面,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与自然经济观念,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并把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总结提炼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理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是在国有经济改革发展方面,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增强国有经济的“五力”;三是在民营经济方面,以“两个健康”为目标,扩大民营经济的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的质量以及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四是在收入分配方面,不仅要提高劳动效率,坚持多劳多得原则,而且要保障收入分配公平,加强对不同收入层次群体的收入调节,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发展;五是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六是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七是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通过对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鼓励和规范民间金融发展,从而规范金融市场,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八是在区域发展方面,逐步构建和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明确各区域功能差异、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做到区域间的协调、互补和高质量发展。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4期,第20-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