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以地方品质为关键推动未来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9-06-04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9年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以“未来理想城市:生态、智慧和人文”  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出席全体会议并颁发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首届青年学者奖,谢伏瞻院长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杨开忠应邀出席全体会议并做了“以地方品质为关键推动未来城市建设” 的主题发言。
以下根据杨开忠发言要点整理:
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人类消费模式的变化,未来城市已经成为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官产学民共同探讨的全球性课题,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议程。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未来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专章提出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标志未来城市建设在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中美经贸摩擦正在升级,加强未来城市建设,对扩大内需、化解中美经贸摩擦升级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借此机会,我想提出一个主张:以地方品质为关键,推动未来城市建设。在这里,地方品质是在地域上不可有效转移品或称不可贸易品的数量、多样性和质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休闲娱乐等个人消费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人工和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交通、信息、制度等基础结构。

为什么要以地方品质为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以生产为主要驱动的,强调从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相对忽视生活。改革开放前城市规划建设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空间落实,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建设是地方全球化市场营销的继续和空间表现。尽管有这样的差异,但在生产驱动这一点上,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建设几乎是没有变化的。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建设正面临深刻转型。如何应势利导地促进这种转型,建设未来城市?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目前,主要有三种主张,一是技术驱动论,强调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主张以技术变革为动力,推动我国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二是气候减缓和适应驱动论。全球人口的50%以上在城市,75%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城市。因此,就人类因素来讲,城市既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又是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对象,实施气候减缓和适应战略的重点在于城市行动。气候减缓和适应驱动论者强调气候减缓和适应在未来城市塑造中的作用,主张以此为动力,推动城市向气候韧性城市转变。三是绿色驱动论,强调绿色需求增长是城市转型的动力,主张打造绿色城市。

我个人认为,推动我国城市转型,建设未来城市,关键在于: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地方品质。究其依据,这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发展的主要任务。城市因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娱乐等优质个人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社会服务,人工和自然生态环境等优质实质环境以及交通、数字、公共制度等优质基础结构。因此,人民生活对提升城市地方品质的需求成为城市发展日益重要的主要驱动力,城市消费功能加速成长,生产型城市开始加速向消费型城市转变。

二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关键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表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喜好地方品质好的地方,高品质地方集聚人才,一个地方要吸引集聚人才必须大力提升地方品质。因此,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城市要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升地方品质。

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预见,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生产第一线配备机器人而无需工人的无人工厂将会变得日益普遍。因无需工人,无人工厂的选址将不再受可获取的劳动力制约,工厂或工厂集群区将更多程度地和作为居民点的城市分离开来。这意味着,未来城市将因人工智能发展,生产功能下降而生活功能更加突出,从而推动城市更大程度从生产型向生活型转变。

从上述可知,生态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显然是提升地方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并非不是目的和全部,以偏概全、视手段为目的地,将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人的需要。

怎样以地方品质为关键建设未来城市

地方品质涉及自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以其为关键推动城市转型、建设未来城市,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刚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原部长李善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闫坤研究员都讲到了标准化建设问题,我特别同意他们二位强调标准化建设对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意见。以地方品质为关键推动城市转型,建设未来城市,要高度重视地方品质标准化建设。在这方面,杭州、成都等许多城市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十分有益的经验,并收到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高度关注和肯定。

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两点意见。

一是,建立国家未来城市协调进化平台,制定国家未来城市研究和创新战略综合计划。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适时推出了国家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未来城市建设有关试点示范累计约达10余种。回顾和总结这些试点示范工作,我们不难切实认识到,未来城市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的创意创新创业过程,需要强化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跨国界的交流合作,需要“道”和“术”结合,提升未来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为此,建议借鉴德国等国际经验,搭建未来城市协同进化国家综合平台,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跨国界的官产学民各界专家,制定国家未来城市研究和创新战略综合计划,并纳入国家高新科技发展体系。

二是, 正确理解和把握雄安新区建设的定位。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目前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有效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雄安新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定位。我个人认为,设立雄安新区标志着我国未来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定位,雄安新区绝不仅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区域反磁力增长极,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标杆,为人类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中国方案。我想,正因为如此,《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才提出这样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雄安新区“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努力建设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因此,有效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应正确地、深刻地把握雄安新区作为未来城市标杆和中国方案的意图和定位,立足于这一战略意图和定位,不断加强雄安新区发展管理队伍建设,努力组织、计划、指导、协调、评估、控制好雄安新区建设的各个方面,确保规划建设不走调、不走样。